鈉鈣雙堿法是采用鈉基脫硫劑進行塔內脫硫,脫硫產物被排入再生池內用氫氧化鈣進行還原再生,再生出的鈉基脫硫劑再被打回吸收塔循環使用,該工藝綜合石灰石法和鈉堿法的特點,解決了石灰(石)法塔內易結垢的問題,又具備鈉堿法吸收率高的特點。
氨-硫銨法脫硫技術是根據國情設計的脫硫工藝技術。我國為農業大國,硫銨的市場需求量大,而本流程的原料是液氨、氨水或碳銨,脫硫后的副產品正是硫銨。本系統的特征是通過核心設備脫硫塔、濃縮結晶塔實現脫硫后生產硫銨,也可以塔外結晶實現脫硫后生產硫銨。在脫硫過程中不產生新的廢氣、廢氣和廢渣,變廢為寶,既回收了硫資源又不產生二次污染,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SDA系列是以Ca(OH)2為脫硫劑,與煙氣脫硫灰和噴霧器的水霧混合進入吸收塔充分接觸、碰撞、混合進行劇烈傳質,形成氣、液、固三相反應條件,使SO2,H2O,Ca(OH)2發生強烈反應,除去SO2,然后大部分脫硫劑顆粒在反應塔內循環,煙氣攜帶部分脫硫劑顆粒進入旋風分離器進行氣固分離后再經電除塵器(袋除塵器)除塵后排入大氣。脫硫劑顆粒由分離器下來后經料槽返回反應塔再次參加反應,反應完全后的脫硫劑顆粒
爐內噴鈣脫硫技術以循環流化床原理為基礎,將干的吸收劑(石灰石、消石灰和白云石)磨成30μm左右的微粒,在鍋爐900℃左右的部位噴入爐內,在高溫環境下受熱分解,形成具有活性的CaO顆粒,這些小顆粒的表面和煙氣中的SO2反應生成亞硫酸鈣和硫酸鈣,達到脫硫目的。
離子液循環吸收法脫硫技術(ILCA工藝)采用離子液作為脫硫吸收劑。該吸收劑是以有機陽離子、無機陰離子為主,添加少量活化劑、抗氧化劑和緩蝕劑組成的水溶液,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對大氣造成污染的有害氣體。該吸收劑對SO2氣體具有良好的吸收和解析能力,在常溫下(40-50℃)吸收SO2氣體,高溫(105-110℃)下離子液中的SO2可解析出來,得到純度99%的SO2氣體,制取98%濃硫酸。從而達到脫除和回收
煙氣脫硝技術主要分選擇性催化還原工藝(SCR)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工藝(SNCR)。目前大型燃煤電廠均選用SCR脫硝工藝,一些中小型電廠和供熱鍋爐以及水泥、化工等行業大部分采用SNCR脫硝工藝。而根據工藝需要,有時會將SNCR和SCR兩種工藝結合在一起,選取兩種工藝各自的優勢。同正環保在做好SCR和SNCR的基礎上開發了臭氧脫硝工藝和雙氧水脫硝工藝,并逐步加以推廣應用,豐富了脫硝工藝的種類,提供給廣
SCR脫硝技術即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技術是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向溫度約280~420℃的煙氣中噴入尿素、氨水或純氨等還原劑,煙氣中的有害氣體被還原成氨氣和水,從而去除煙氣中的NOX。此法可廣泛運用于大型燃煤電廠、鋼鐵、冶金等行業。
SNCR脫硝技術是已投入商業運行的比較成熟的煙氣脫硝工藝,此法是在適合的“溫度窗口(800~1050℃)”內噴入還原劑將煙氣中的氮氧化物還原為無害的氮氣和水。該技術一般采用爐內噴液氮、尿素或氨水作為還原劑。還原劑只和煙氣中的NOX反應,一般不與氧反應,該技術不采用催化劑,所以這種方法被稱為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廣泛應用于中小型燃煤機組、熱電、水泥、冶金等行業。
SNCR+SCR脫硝技術不是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工藝(SNCR)和選擇性催化還原法工藝(SCR)的簡單組合,而是結合了SNCR技術投資省、SCR技術高效的特點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工藝。SNCR+SCR脫硝工藝前端是SNCR系統,還原劑在鍋爐爐膛內與NOX反應;后端SCR系統采用一層或兩層催化劑布置方式,對煙氣進一步脫硝,使還原劑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臭氧脫硝技術可得到較高的NOX脫除率,典型的脫除范圍為70%~90%,甚至可達到95%,并且可在不同的NOX濃度和NO、NO2的比例下保持高效率;因為未與NOX反應的O3會在洗滌器內被除去,所以不存在類似SCR中O3的泄露問題。除以上優點外,該技術應用中SO2和CO的存在不影響NOX的去除,而臭氧脫硝也不影響其他大氣污染物控制技術。同正環保將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與臭氧發生系統結合形成了一體化的脫
活性焦法脫硫技術已經有近四十年研究應用歷史。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活性焦吸附煙氣中SO2、O2、水蒸汽等,在活性焦表面活性點的催化作用下SO2氧化為SO3,SO3與水蒸汽反應生成硫酸,吸附在活性焦的孔隙內。吸附SO2達到飽和的活性焦從吸附塔底部排出,通過輸送系統運至解析塔進行加熱再生,再生回收的高濃度SO2混合氣體送入硫回收系統作為生產濃硫酸的原料。
同正環保除塵系列主要有靜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電袋復合除塵器、電改袋脈沖綜合技術和氣力輸灰五種產品,其中靜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和電袋復合除塵器屬于傳統高效的干式除塵器,電改袋脈沖綜合技術是新型創新技術并適應社會環境發展而產生的,而氣力輸灰則廣泛應用于大中型除塵系統中。同正環保除塵系列產品具有適用性廣、使用方便、除塵效率高、穩定可靠等諸多優點,公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不斷的工程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