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掛牌后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干貨滿滿!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8-12-11 09:13
- 訪問量: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掛牌后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干貨滿滿!
- 分類:行業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8-12-11 09:13
- 訪問量:
12月10日下午,安徽省生態環境廳舉辦新聞發布會,通報污染防治攻堅戰暨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相關情況,安徽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賀澤群、土壤環境管理處處長謝賢政,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項磊、水環境管理處處長許敬出席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政策法規處(宣傳教育處)副調研員胡毅清主持。
政策法規處副調研員胡毅清: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各位對生態環境廳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在向大家介紹參加新聞發布會的省廳領導和相關處室負責同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賀澤群同志,大氣處處長項磊同志,土壤處處長謝賢政同志,水處處長許敬同志。出席今天發布會的媒體有人民網、安徽電視臺等十六家家媒體。
今天新聞發布會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通報2018年以來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暨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相關情況,二是回答記者提問。下面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賀澤群同志通報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暨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相關情況。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賀澤群: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參加省生態環境廳1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這也是省生態環境廳組建以來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根據安排,現就污染防治攻堅戰暨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相關情況向新聞界的朋友們通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推進中央及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面推進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積極推進生態補償、固廢防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長效機制建設,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向縱深開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大氣環境質量。今年1-11月,全省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9.5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期下降8.8%,比2015年同期下降10.3%;全省16個市優良天數比例73.5%,比2017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
(二)縣(市)PM2.5平均濃度排名。1-11月,PM2.5平均濃度排名前10位的縣(市)依次是黟縣(21微克/立方米)、績溪(22微克/立方米)、祁門(25微克/立方米)、休寧(26微克/立方米)、旌德(26微克/立方米)、石臺(28微克/立方米)、歙縣(29微克/立方米)、五河(30微克/立方米)、涇縣(31微克/立方米)、寧國(31微克/立方米);排名后10位的縣(市)依次是臨泉(61微克/立方米)、利辛(60微克/立方米)、潁上(59微克/立方米)、渦陽(58微克/立方米)、界首(56微克/立方米)、鳳陽(56微克/立方米)、太和(56微克/立方米)、阜南(55微克/立方米)、靈璧(55微克/立方米)、濉溪(54微克/立方米)、懷遠(54微克/立方米)、蒙城(54微克/立方米)。
(三)水環境質量。今年1-10月,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77.1%,比2017年提高8.5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1.9%,比2017年下降0.9個百分點;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94.6%;全省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已超過70%,此項工作由住建部門牽頭,通過努力,預計年底前能完成任務。
二、主要工作進展
(一)系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目前,國家已出臺4個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我省已出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巢湖綜合治理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已通過省政府常務會審議,已提請省委常委會審議,即將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已由省農業農村廳在征求意見;其余3個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初稿已經編制完成,待與國家方案對接修改后報審。
(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一是加快推進年度重點任務。圍繞“五控”,即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大措施,重點開展煤炭消費減量替代、VOCs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揚塵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氣應對等工作,截至目前,列入年度大氣污染重點工作任務的整治項目完成進度超過95%。
二是實施季度動態限批。第三季度,六安、淮北2市PM2.5平均濃度達到季度目標考核要求,自10月1日起解除對六安、淮北2市新增涉氣項目環評限批;對未完成季度目標的宿州市實施涉氣項目環評動態限批。
三是建立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印發實施《安徽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試行)》,按照環境質量逐年改善的約束性要求和“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原則,以各設區的市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季度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指標,建立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第三季度開始實施生態補償工作,產生生態補償資金1425.5萬元,要求六安、阜陽2市上繳,對14個市實施補償。
四是全面開展大氣強化督查。截至11月底,已經對全省16個市共開展了12輪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共檢查污染源13355個,發現存在問題點位7005個;已整改完成4357個,整改率為62.2%;向各地交辦突出環境問題16批共2502個,公開曝光典型環境問題14批共112個,有力推進區域大氣環境問題整改。
(三 )著力打好碧水攻堅戰
一是強化水環境質量改善。組織編制并實施全省19個不達標水體達標方案,按月調度分析國考斷面水質情況,對超標嚴重的相關市發出預警并啟動約談。省政府召開水污染防治調度會,對合肥、安慶等存在不達標斷面的市開展水質達標專項督導,先后對連續超標的六安市淠河、灃河、淮南市東淝河、焦崗湖、馬鞍山市得勝河、安慶市黃湖、大官湖實施了流域涉水項目環評限批。目前,六安市淠河、灃河、馬鞍山市得勝河已達標并解限。
二是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端廴痉乐涡袆佑媱潯穼嵤┮詠?,全省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52.8萬噸/日?;春恿饔?、巢湖流域和新安江流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完成了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162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有160家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全省禁養區內的7654家畜禽養殖場已全部關閉或搬遷,到位補償資金13.32億元;15027個規?;笄蒺B殖場糞污處理利用設施覆蓋率達到80.86%。16個地級市全部建成備用水源,61個縣(市)有35個建成備用水源。
三是完善水污染防治機制。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組織體系,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省級總河長,并分別擔任長江干流安徽段、淮河干流安徽段河長。推動建立全域、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2018年,安徽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正式實施,納入補償的斷面基本覆蓋了我省長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以及重要湖泊。今年1-10月,全省共產生污染賠付金1.29億元,生態補償金2億元,合計3.29億元。全省16個市中已有12個市制定并印發生態補償辦法。建立跨界聯防聯控機制。目前,全省跨市、跨縣,包括與江蘇、浙江、河南省等相鄰市縣共簽訂跨界聯防聯控協議28份,基本實現敏感水域全覆蓋。
(四)扎實推進凈土持久戰
一是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及《安徽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方案》,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截至11月底,已完成農用地土壤樣品和農產品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測試工作,共采集并分析測試表層土壤樣品12683件、深層土壤樣品926件、農產品樣品3540件。目前正在開展成果集成和報告編制,可按國家要求在年底前報送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集成成果。
二是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出臺《安徽省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工作方案》,明確重金屬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將重點重金屬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市,建立并發布重點重金屬行業全口徑清單(181家),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管控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
三是強化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任務分解至各市,并納入各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臨泉縣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已累計修復農田1700余畝;在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西聯鎮、鐘鳴鎮和郊區銅山鎮等鄉鎮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驗示范;在馬鞍山市和銅陵市義安區部署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試點工作。
四是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出臺《安徽省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暫行辦法》,加強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全過程管理。組織全省各級相關部門運用“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截至11月底,全省65個縣(市、區)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塊名單(148個),其中,污染地塊18個、非污染地塊的10個;合肥、滁州、蚌埠、蕪湖、銅陵、安慶、宣城、淮北、阜陽等9市建立了污染地塊名錄。
五是建立健全固廢監管長效機制。今年以來,持續開展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工作,全省共發現固體廢物問題1739個,目前已完成整改1723個。省政府印發《關于建立固體廢物污染防控長效機制的意見》,按照“控源頭、獎舉報、查輸運、堵落地、嚴打擊、重問責”的全過程管理思路,建立固廢管理和防控的長效機制。我廳結合職能,印發了《安徽省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辦法》《安徽省固體廢物源頭管控實施辦法》《安徽省網格化環境監管固體廢物監督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等配套制度,將防控長效機制做細做實,全面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環境管理,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固體廢物污染聯防聯控。
三、全力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
從今年11月開始,根據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制定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計劃。指導各市編制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措施任務表,明確2018-2019年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和重污染天數下降比例的任務目標,結合各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特別是加大“散亂污”企業排查力度,制定重點企業錯峰生產和錯峰運輸計劃。
二是扎實推進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重點任務。我省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重點任務共6992個,截至11月底,已完成6060個,完成率87%。其中,10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淘汰項目,完成淘汰1068臺,完成率93%;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完成改造33臺,完成率93%;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項目,完成改造21臺,完成率57%;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完成治理301家企業,完成率83%;火電鋼鐵企業禁止汽車運送煤炭和礦石,完成禁運企業32家,完成率91%;化工園區綜合整治項目,完成園區整治5個,完成率33%;企業無組織排放改造項目,完成改造249家,完成率85%;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項目,完成搬遷21家,完成率49%;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項目,完成治理569家,完成率94%;車船結構升級項目中,公共充電樁完成建設3606個,完成率94%;新建岸電設施178個,完成94%。
三是抓好重污染天氣應對。指導各市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要求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明確了具體的停產生產線、工藝環節及關鍵性指標。11月8-13日、11月24日,分別啟動了重污染天氣省級黃色、橙色預警,加大督查力度,確保各項減排措施落實。組織大氣強化督查組赴各地檢查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每天向當地政府通報存在的問題,督促及時整改。為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采取空氣環境質量臨時特別管控措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削峰效果明顯。
四、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空氣質量改善形勢極其嚴峻。11月1日-30日,全省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6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4%。其中,11月20日-30日,受靜穩、高濕、逆溫加沙塵等不利氣象條件和周邊地區污染傳輸影響,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高達117.5微克/立方米,短短10天,全省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年平均濃度從47.4微克/立方米升至49.5微克/立方米。余下的22天,全省PM2.5平均濃度要控制在75.4微克/立方米以下才能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17年同期為93.3微克/立方米),形勢極其嚴峻。
二是部分國考斷面水質達標不穩定。今年1-10月,106個國考斷面有仍有8個斷面不達標,巢湖流域、淮河流域一些斷面水質長期不能穩定達標。
三是土壤環境工作基礎差底子薄。我省土壤污染防治起步相對較晚,基礎數據、監管能力等與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仍有較大的差距。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為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堅決打好污染治理攻堅戰,下一步,我們將采取更加嚴格的手段、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精準的管控,扎實開展攻堅行動,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一是認真落實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加大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等治理力度,有效降低各項污染物濃度,切實改善秋冬季空氣質量,全力完成PM2.5年度考核目標任務,努力提高優良天數比率。二是嚴格落實空氣質量臨時特別管控措施,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指導和督促各市按照應急減排清單抓好落實,切實減輕污染程度,有效削減污染峰值。三是加強對不達標水質斷面的督導,對尚未達到年度目標的斷面,組織相關市逐一制定水質改善方案,并督促抓緊實施;全面啟動巢湖新一輪綜合治理;加強長江保護修復,助推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加快清理飲用水源地違規項目;進一步完善跨省、市水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四是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強化土壤環境管理,繼續抓好“清廢行動”發現問題整改,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推動環境污染突出問題排查整改常態化。五是建立健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運行機制和責任體系,研究制定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辦法,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任務十分繁重,形勢依然嚴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新聞界朋友大力支持。希望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充分發揮媒介優勢,營造良好氛圍,凝聚攻堅合力,切實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戰,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獻力量。
謝謝大家!
政策法規處副調研員胡毅清:
感謝賀廳長,下面請媒體記者提問。
安徽衛視記者:
前段時間,全省發生了大范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請問省生態環境廳是如何應對的?
大氣處處長項磊:
謝謝衛視記者,11月下旬,特別是11月24日至12月3日,我省發生了大范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這次重污染過程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北方的弱冷空氣將北方的污染向南推進,期間伴有西北的沙塵進入黃河、淮河流域滯留不前,加之我省的靜穩天氣、大霧與逆溫天氣相互疊加,既有過境污染,又有本地污染累積,造成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大范圍、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針對此次污染過程,我省各級環保、氣象部門及時開展聯合會商分析,密切跟蹤我省及周邊地區氣象、空氣質量變化情況,提前發布預警預報,及時啟動省級橙色預警,部分市啟動紅色預警。預警期間,各地按照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要求落實各項減排措施,各級環保部門和各駐地大氣督察組加大督查力度,深入縣區、鄉鎮、企業開展排查,省大氣辦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通報,督促減排措施落實到位,實現重污染天氣污染物濃度“削峰”。應該說,此次重污染天氣應對是積極有效的。
人民數字記者:
剛才賀廳長提到了關于跨界污染聯防聯控的機制,前段時間的洪澤湖污染也吵得沸沸揚揚,我想問下我們如何能精準識別污染源?或者是跨界雙方都認可的認定機制?
水處處長許敬:
洪澤湖死魚事件皖蘇雙方對事件的定性是一致的,是自然災害。由于臺風影響,造成宿州,徐州,河南省大范圍降雨,農業面源污染進入河流造成的。這個也將是我省下一步工作重點。根據省政府要求,2016年我省就出臺加強聯防聯控指導意見。在汛期調節水位時,上下游如果不溝通,容易造成環境問題。聯防協議簽訂后關鍵是執行,下一步我們將重點督促執行聯防聯控協議。
中安在線記者:
今年我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正式實施,請問目前進展如何?
水處處長許敬:
繼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之后,2018年,遵循“誰超標、誰賠付,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我省全面實施了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
范圍全覆蓋。我省納入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范圍的斷面達121個,涵蓋國家考核斷面、出境斷面和主要跨市界斷面,基本覆蓋長江、淮河、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前10個月,全省地表水斷面共產生補償資金3.3億元,其中因斷面水質提升的補償資金2億元、因水質超標的污染賠付金1.3億元。
壓力變動力。每月公開水質監測情況與各市生態補償金額,客觀反映其水污染防治效果,改善越好獲益越多,斷面超標則賠付增加。全面實施后,1季度全省生態補償斷面超標共計63次,斷面水質類別提升83次;2季度各市地表水斷面水質持續向好, 3季度,全省生態補償斷面超標次數較1季度降低27次,斷面水質類別提升次數增加13次。正向激勵的同時促使斷面超標市更多努力。
效果初顯現。1-10月,全省106個國家考核斷面有81個斷面水質優良,較去年同期增加2.6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2個,同比降低0.9個百分點。
全方位深化。長江干流池州、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5市,上下游兩市間分別簽訂《安徽省長江流域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協議》,共保長江水質(實施情況)。按照“全面覆蓋,到邊到底”原則,建立各縣(市、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結合河(湖)長制,形成全方位補償聯動機制,蕪湖阜陽等12個市、宣城市績溪縣等已制定并印發市或縣域內生態補償辦法。同時,我省還在積極與江蘇、江西兩省協商,爭取盡早建立長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新華社記者:
請介紹一下我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進展情況?
土壤處處長謝賢政:
去年下半年以來,省生態環境、財政、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地質礦產等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全省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今年年底前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
為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我省共采集表層土壤樣品12683件、深層土壤樣品926件、農產品樣品3540件。到11月20日,所有土壤和農產品樣品均完成分析,并報送國家詳查辦。
自11月中旬起,由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村農業、地質礦產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集成團隊,開展數據分析和集成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完成16個市級行政區的數據異常值篩選、8項重金屬元素(As、Cd、Pb、Cr、Hg、Cu、Ni、Zn)詳查單元調整及復核、表層土壤活性數據評價、深層土壤累積性分析;正在開展成果集成圖件和統計表格制作。
按照國家詳查辦統一部署,我省將在年底前完成初步集成成果上報工作。
安徽農村廣播記者:
從剛才賀廳長的通報中可以看出我省今年完成大氣污染防治任務壓力很大,下一步有哪些具體措施?
大氣處處長項磊:
一是省政府召開緊急調度會。何樹山副省長親自主持調度,逐市進行對接表態,堅決落實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與秋冬季攻堅目標。
二是采取空氣質量臨時特別管控措施。為了打好秋冬季攻堅戰,省大氣辦于近日印發了《關于采取空氣環境質量臨時特別管控措施的緊急通知》,按照分類管理、分級管控的原則,將空氣質量改善壓力較大的淮北、亳州、宿州、阜陽、淮南、蚌埠、滁州、六安、蕪湖9市列為一類市,將合肥、馬鞍山、宣城、銅陵、池州、安慶6市列為二類市,一類市實施二級管控措施,二類市實施一級管控措施。嚴控工業污染物排放,加大重點行業涉氣企業減排力度,對鋼鐵、焦化、水泥、有色金屬冶煉、陶瓷窯爐、平板玻璃及玻璃制品、建材、化工、鑄造等行業實施錯峰生產。強化施工揚塵管控,確保工地周邊圍檔、物料堆放覆蓋、路面硬化、出入口車輛出場沖洗等措施落實到位。省住建廳按照省大氣辦的要求,及時發布《關于采取住建領域大氣污染防治臨時特別管控措施的緊急通知》。同時,加強執法監管,對未能嚴格落實臨時特別管控措施的單位和個人,配套制定量化問責辦法,確保措施到位。
三是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多層次加密會商,加強與長三角區域會商、與氣象部門聯合會商分析,提前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措施,有效減少三地污染物排放,削減污染峰值。
政策法規處副調研員胡毅清:
感謝各位媒體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同正環保集團轉。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版權所有:同正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皖ICP備13013621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合肥